造出中国人的“争气机”——探访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发布者:张萍发布时间:2023-06-26动态浏览次数:214

品德要效仿巍峨的山峰,内心宽广要像海一般辽阔,这是清朝《格言联璧》中“崇德效山,藏器学海”的寓意——修养自身。2011年,胡海岩院士和赵淳生院士共同提出将“藏器”修改为“求是”,由赵淳生院士书写的“崇德效山,求是学海”八个字便成为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室训。

这所全国重点实验室位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在4幢看似普通的实验楼里,科研人员不舍昼夜,技术攻关,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重要军民用航空型号的研制,为我国天问、天宫、嫦娥系列航天任务提供了关键技术及人才支撑。

实验室凝聚着一代代航空航天人的精神传承。20世纪50年代,在老一辈结构热强度专家范绪箕、结构强度和振动专家张阿舟教授带领下,在国内率先开展飞行器结构强度研究;20世纪70年代,结构强度实验室建立;2011年10月13日,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重组为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外竖立着我国航空智能材料、结构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著名的结构测试专家陶宝祺院士塑像

开辟天地,群英荟萃,科星闪耀。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担任实验室主任,由郭万林、宣益民、赵淳生和单忠德4位院士领衔,协同多位中青年国家级人才组成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据实验室副主任朱孔军教授介绍,实验室面向高超、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和大飞机、“两机”等科技重大专项,开展轻质结构高可靠性设计、柔性轻质结构动力学设计及控制、热结构设计与热调控、材料结构一体化精确制造等关键科技问题研究,发展航空航天结构动力学及控制理论与方法,支撑航空航天装备结构减重设计、提升性能和可靠性。

随处可见的实验室室训

超前布局,前沿攻关。实验室引领了轻质结构高可靠性设计、柔性轻质结构动力学设计及控制、热结构设计与热调控、材料结构一体化精确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更轻量更舒适更智能,追求极致卓越的装备性能

如何让飞机起飞或者降落时更轻便、更灵活、更可靠?航天器在太空如何实现远距离超精准通讯?智能材料能为航空航天,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神奇应用?……面对这些疑问,航空迷们都能在实验室中找到答案。

演示超声电机工作原理

从放牛娃到院士,中国超声电机奠基人赵淳生院士被大家熟知。由他带领的团队在这里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在太空实际应用的超声电机,这是一种仅46克的高精尖的新型微特电机,正是这个小电机帮助嫦娥家族携带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在月球上按下快门。“如今,我们的超声电机‘家族’还可以实现激光远距离通信、机器人(手)、生物医疗工程、半导体制造业等多样应用。”南航航空学院王亮副研究员说。

超声波电动机及其驱动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

崇德效山,求是学海。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不断深耕、硕果累累。从这里走出的科研成果目前已在200余家企业推广应用,实验室已建设成为我国航空航天结构领域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m7hTnqXSX96QGv2qwnUGQ